第(2/3)页 “妈,我不读了,我去打工,养活你和弟弟妹妹。” 他是长子,这是他的责任。 母亲孙红英知道后,第一次对他发了火,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,哭着说: “我就是累死,也要供你读出个名堂!你不能像你那个没良心的爹一样!你要争气!” 在母亲的坚持和泪水下,赵寸光勉强读完了高中。 但高考时,他毫无意外地名落孙山。 孙秀英没有责怪儿子,只是默默擦干眼泪,拿出这些年省吃俭用、甚至借来的钱,坚定地说: “复读!妈供你复读!” 看着母亲憔悴而执拗的眼神,他妥协了。 他选择了复读。 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。 他把自己埋进题海,用近乎自虐的方式逼迫自己学习,隔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,也隔绝了内心的痛苦。 第二年高考,他再次失利。 亲戚邻里开始有了闲言碎语,觉得孙秀英是在做无用功,不如让儿子早点出去赚钱。 母亲孙红英却只是红着眼眶,把东拼西凑的学费又一次塞到他手里: “儿啊,再试一次,妈信你。” 第三年复读。 压力大到无法想象。 他瘦得脱了形,头发大把地掉。 但这一次,他心中憋着一股不死不休的狠劲。 放榜那天,当他在县城破旧网吧的电脑屏幕上,看到自己的名字后面跟着“京城大学”四个字时,这个三年里没再掉过一滴眼泪的少年,终于趴在满是油污的键盘上,嚎啕大哭。 整个村子都轰动了,不,不仅是村子。 这个消息像一颗惊雷,炸响了这座偏远县城沉寂的天空。 京城大学! 对于这个经济落后的县城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的名称,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,一个足以写入县志的光荣榜! 多少年了?十年?二十年? 或许更久,这个县再也没有出过一个能考进京城大学的学子。 而如今,创造这个奇迹的,竟然是那个曾经因家庭变故差点辍学、复读了两年、几乎被所有人不看好的赵寸光! 最先沸腾的是赵寸光所在的村子。 当县教育局和乡里的领导,带着大红花和烫金的录取通知书,敲锣打鼓地来到这个山脚下的小村庄时,整个村子都轰动了。 村民们纷纷涌向赵寸光姥爷那间破旧的老屋,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悦和惊叹。 “了不得!了不得啊!老孙家出了个文曲星!” “寸光这孩子,从小就看着不一样!安安静静的,就知道看书!” “真是给咱老赵家,给咱全村人争光了!” 爷爷奶奶激动得老泪纵横,紧紧攥着孙子的手,说不出话来。 姥爷依旧沉默地坐在门槛上,但那双布满老茧、曾经握过枪的手,却在微微颤抖,混浊的眼眶也有些湿润。 乡党委书记亲自握着赵寸光母亲孙红英的手,连声道贺,当场表示乡里会给予奖励,并解决部分学费。 县里的领导更是高度赞扬,称赵寸光是“寒门贵子”的典范,是全县青年学习的榜样,要求宣传部门好好报道。 原本那些曾经在背后议论、劝孙红英让儿子早点打工的亲戚邻居,此刻也换上了满脸的笑容,说着各种恭维和祝福的话。 人情冷暖,世态炎凉,赵寸光在这个夏天,体会得淋漓尽致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