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但他心中并无太多波澜。 三年的煎熬与蛰伏,早已将他的心性磨砺得远超同龄人。 他清楚地知道,这仅仅是第一步,是告别过去泥泞的第一步。 在即将奔赴京城的前夕,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。 他拿着户口本和身份证,独自去了乡里的派出所,正式更改了自己的名字。 赵寸光,这个带着贫寒和屈辱印记的名字,被他永远留在了过去。 从今往后,他叫赵希言。 希言,语出《道德经》:“希言自然”。 意为不妄言、不强辩,保持内心虚静,顺其自然。 他希望自己从此能谨言慎行,洞察世事,不骄不躁,朝着内心认定的目标,坚定而沉默地走下去。 这个名字,既是对过去那个冲动易怒、饱受创伤的少年的告别,也是对未来那个冷静理性、胸有丘壑的自己的期许。 从此,世间再无赵寸光,唯有赵希言。 京城大学四年,赵希言如同涅盘重生。 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,积极参与社会实践,锻炼能力。 他褪去了曾经的阴郁和偏激,变得沉稳、坚韧、目标明确。 这四年,对赵希言而言,确实如同一场华丽而深刻的“京游”。 他见识了帝都的恢弘气象,未名湖的潋滟波光,学术殿堂的思想激荡,也感受到了大都市的繁华喧嚣与机会遍地。 这里有顶尖的学者,有志同道合的同窗,有无数让出身寒微者眼花缭乱的机遇。 不少同学选择留在京城,进入中央部委、国家级企事业单位,或者投身金融、互联网等热门行业,追求更广阔的舞台。 也有南方的知名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,开出的薪资待遇远超内陆省份。 然而,赵希言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清醒。 他更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。 他想要的,并非仅仅是个人生活的优渥和职业的安稳。 那片生他养他、却又给他带来无数创伤与磨砺的江东土地,那些依旧在底层挣扎的乡亲,那个承载着母亲全部期望、需要他撑起的家……这些才是他无法割舍的根与魂。 京城四年,开阔的是他的眼界,坚定的是他回去改变些什么的信念。 回到江东,回到那片土地上,去奉献自己,去实现自己的价值。 于是,面对留京的机会和南方企业的高薪邀请,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回到江东省。 他通过公务员考试,被分配到了明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工作。 从最基础的岗位干起,凭借着扎实的学识、过硬的作风和在基层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,他一步步获得认可。 如今,三十岁堪堪出头的赵希言,已是明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办公室主任,级别正科。 他为人低调,做事严谨,甚至有些过于一板一眼,不太合群,但在业务能力上,尤其是文字综合和项目协调方面,有口皆碑。 他就像一块深埋的璞玉,尚未完全展露光芒,但质地已然不凡。 当市委秘书长王秘书长,按照郑仪书记“对经济工作有了解”的要求,在全市范围内筛选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时,开发区党工委推荐了赵希言。 他的履历,尤其是那份坎坷的成长经历和不服输的劲头,引起了王秘书长的注意。 于是,赵希言的名字,和其他几位候选人一起,被悄然列入了那份至关重要的备选名单之中。 一场可能彻底改变他命运的机遇,正悄然临近。 而他,对此还一无所知。 第(3/3)页